“十四五”时期,档案工作者紧紧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推动档案工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就,档案事业发展“含金量”更足——
“含金量”体现为紧扣大事要事发挥档案独特价值更加充分。“十四五”期间,全国档案系统围绕庆祝建党百年、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等重要节点,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编报资政参考,举办精品展览,推出系列编研成果,制作专题纪录片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中国式现代化作证,用档案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了档案资源的独特价值。以今年国家档案局重点资助的10余个抗战展览为例,仅从展览名称,如长三角地区新四军档案史料展、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等,便能看出其均使用了最能反映当地在全民族抗战中角色和作用的档案史料。参观者通过品读档案,摄取其中真实、客观、权威的历史信息,在触摸历史真实面貌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如今,主动运用档案资源,“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已成为档案部门的自觉。仅2024年,全国3303个综合档案馆举办档案展览4067个,接待972.5万人次参观;公开出版编研资料989种、内部参考1774种。
“含金量”体现为档案部门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更加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评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有效引导申报单位进行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富影响力的挖掘、利用与传播;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3批增值税电子发票电子化报销、入账、归档试点,据专业机构测算,浙江省通过开展试点已产生超17亿元的效益;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做好经营主体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特别是优化登记档案跨区域迁移手续,助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聚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村宅基地改革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农村基层治理;高质量做好国产大飞机、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项目和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进博会等重大活动档案工作,留存好新时代的伟大奋斗。
“含金量”体现为档案事业的法治保障更加有效。一系列法规制度标准规范的供给,使不少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解决。2024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在对档案法各项规定进行细化、补充和完善的同时,对档案工作实践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从制度层面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措施办法。为回应实践所需与社会关切,国家档案局有序开展档案管理部门规章制修订工作,及时出台《乡镇档案工作办法》《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等6部部门规章。《档案征集工作规范》等28项行业标准发布,实现与法规制度的紧密衔接。《上海市档案条例》等11部地方性档案法规相继修订完成,还有一些地方正积极推进。
“含金量”还体现为民生档案服务工作更加扎实。《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工作的意见》等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档案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民生档案查阅更便捷,特别是建设了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实现全国档案信息共享利用“一网通办”,累计接入2200余家档案馆,注册用户超20万人,成为群众查档用档的“好助手”。区域间资源共享、便民惠民力度不断加大,长三角地区建成覆盖300余家综合档案馆的民生档案服务网络,查询事项从最初的3类扩展到8类,并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受理成功率从80%升至95%以上,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正是如上这样不计其数的精彩故事,构成了档案系统出新出彩的“十四五”。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那一定是金色。一项项沉甸甸、金灿灿的成果,是各级档案局、馆和广大档案工作人员在新时代舞台上,用汗水和奋斗浇灌出来的。当为自己喝彩!